阿优读书
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3章

纵横家搞游说这一套,最关键的那可就是舌战啦,这舌战简直就是急智的高光时刻。鬼谷老先生说了:“嘴巴啊,那可是心灵的门户;心灵呢,又是精神的主宰。志向、意念、喜悦、欲望、思考、忧虑、智慧、谋略,这些统统都得从嘴巴这道门进进出出。所以得用捭阖之术来把关,掌控好啥时候该说,啥时候闭嘴。所谓捭,就是打开,也就是开口说话,属阳;阖呢,就是闭合,也就是沉默不语,属阴。只有阴阳调和了,这事儿才能顺顺当当从开头走到结尾。” 瞧见没,从这话就能明白,要想修炼好心理这门功夫,首先就得拿捏好嘴巴的运用,让说出的话有威力,再配上诚恳的态度和表情,这样舌战才有赢面,不然啊,铁定得输得底儿掉。兵学大咖克劳塞维兹也有言:“只晓得占领敌人的土地,却没能把敌人的主力给歼灭,这可算不上胜利。光歼灭了敌人的主力,却没灭掉敌人的战斗意志,那同样不能叫胜利。” 听听,这才是真正懂打仗的人说的至理名言,毕竟舌战最主要的目的,就是把敌人的战斗意志给彻底消灭掉。

1. 舆论

鬼谷先生还讲过:“游说别人,本质上就是要说服对方;而要说服对方,就得给他提供点有价值的东西。修饰言辞呢,其实就是借助一些东西来表达;借助这些东西的时候,就得懂得增减,该夸大的夸大,该弱化的弱化。” 由此可见,鬼谷子那是相当看重 “舆论” 的作用。

表面上看,外交方针好像都是各国政府当局拍板决定的。可在当今这个时代,政党(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)的舆论,还有普通老百姓的民意,都跟外交方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有时候甚至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。实际上,议会里的激烈辩论、尖锐质询,政党内部的各种会议、活动,个人的激情演说、私下谈话,报刊上的犀利社论、热门专栏以及读者来信,广播电视里的各类节目,还有民众那些引人关注的言行,都能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气氛或者趋势,进而影响政党当局的观念,对外交决策产生重大影响。

这里得着重强调一下,搞国际宣传可得有重点,还得有持久性。要是不分青红皂白,大事小事、重要不重要的事儿都同等对待,今天扯这个事儿,明天聊那个事儿,看起来好像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,时不时还有 “新花样” 冒出来,可实际上就像乱开枪,子弹噼里啪啦打出去,压根没打中要害,更别提有啥追击效果了,纯粹就是浪费时间。

2. 行号

回顾古代战争史,那可真是精彩绝伦。商汤讨伐夏桀,大义凛然地宣布是为了拯救受苦百姓、讨伐有罪之人,这口号一喊,老百姓纷纷响应,号召力爆棚;周武王伐纣,信誓旦旦地宣称是代天征讨,士气瞬间高涨,民心也轻松收入囊中;汉高祖刘邦在垓下之战时唱起楚歌,楚军士卒们一听,思乡之情泛滥,军心大乱,纷纷溃散;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,以怀柔手段收服南蛮,那更是传为佳话。这些可都是赫赫有名的心理作战经典案例。再把目光投向欧洲战争史,宗教战争期间,各方势力拿着宣传宗教信仰当利刃;法国大革命的时候,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口号喊得震天响,当成宣传策略,这些统统都属于心理作战的厉害招数。

3. 设计

鬼谷先生又指点道:“要时刻像拿着一张无形的大网去驱使对手,方法得独特巧妙,让人捉摸不透,还得根据情况灵活变化。用一些表象去触动对方,直捣他的内心深处,摸透他的真实情况,然后顺势驾驭他。” 这就告诉我们,舌战之前,预先设计那可是重中之重。遥想当年,苏秦最后向各国陈述合纵大计的时候,对天下局势了解得那叫一个透彻,就跟手里拿着高清地图似的,他谋划的策略,方方面面都契合兵略,和诸葛亮的 “隆中决策” 比起来,那也是不遑多让,前后相互辉映,堪称传奇。

另外,统计资料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。鬼谷子在《飞箝篇》里提到:“要是想在天下施展拳脚,有所作为,那就必须权衡各方势力,考量自身能力,看清天时的兴衰变化,掌握地形的宽窄、险阻的难易程度,摸透老百姓的财富多寡,理清诸侯之间的亲疏远近、爱恨情仇。” 瞅瞅,这就充分说明了统计资料对于游说家而言,那就是成功的必备法宝。

4. 主动

舌战的时候,务必把争取主动当成头等大事。揣度、猜测对手心思,这乍一看好像挺被动,实际上却是掌握主动的隐秘妙招。所以古人云:“做事最要紧的是掌控别人,而不是被别人拿捏;能掌控别人,那就握住了权力的缰绳,要是被别人掌控,那可就危险了,命门都被人攥在手里咯。” 说白了,在舌战过程中,必须精准拿捏对方的喜好厌恶,有时候甚至得顺着对方,哄得他开开心心,表面上看咱们低眉顺眼挺被动,实际上对方早就被咱们玩弄于股掌之间。要是不主动出击,反过来就会被对方狠狠压制。

5. 因人而说法

鬼谷先生传授秘诀:“和聪明人交谈,就得靠渊博的知识镇场子;跟知识渊博的人唠嗑,得用犀利的辩论技巧掰手腕;要是遇上能言善辩的高手,那就抓住要点一击即中;面对尊贵的人,气势上不能输,得靠强大的气场压阵;和有钱人打交道,利益诱惑得跟上;跟地位低微的人说话,谦虚低调是王道;碰上勇敢的猛士,果敢无畏才能对上频道;要是对方有过失,就得用锐气激励他。这就是说话的艺术,可惜很多人常常搞反。” 一般来说,有仁德的人对财物看得淡,别想用利益诱惑他们,不过要是为了正义之事,让他们出点钱倒也可行。勇士天不怕地不怕,别想用困难吓唬他们,关键时刻把他们放在危险前沿,他们反而能冲锋陷阵。聪明人精通事理,千万别拿不诚实的话糊弄他们,跟他们讲道理,他们能帮你立下大功。这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。所以说,愚蠢的人容易被忽悠,没出息的人容易被吓住,贫穷的人容易被利益引诱。这就得根据不同的人和事,灵活裁剪策略,对症下药。

佛家讲法渡人,那也是得看根器的。对根基浅的众生,就传授四谛法,帮他们认清苦难;对中等根基的众生,说十二因缘法,让他们明白因果轮回;对根基深厚的众生,那就讲六度轮回法,助他们超凡入圣。翻开《周易》这本书瞅瞅,最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,易这玩意儿没有固定形态,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,根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。佛也没有固定的方法,讲究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出手。

游说别人的时候,最忌讳的就是说教。一板一眼地说教,别人耳朵都得长茧子,根本听不进去。所以说:“别把别人不想要的东西硬塞给人家;也别教别人压根不懂的东西。别人有喜好,咱就顺着,多学习学习;别人有厌恶的,赶紧避开,别哪壶不开提哪壶。这就是暗中引导,表面上还让对方觉得是顺着他来,就跟钓鱼似的,悄咪咪下钩。”

实例:话说有一回,印度的一位王爷大发善心,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一帮弟子。大家正吃得开心呢,释迦牟尼瞅准时机,劝王爷学佛。王爷一听,乐了,笑着回他:“学您这学问,得苦修啊,没个好几年根本出不了成果。这法,我可没兴趣,要是有那种不耽误我疼老婆、搂银子、抱孩子,还能立马立地成佛的法,我倒乐意学。” 释迦牟尼那也是机灵得很,马上顺着王爷的心思,传了密法给他。这密法一传授,王爷就跟被点了智慧开关似的,瞬间心悟,当场立地成佛,他家眷跟着沾光,成佛的也不少。这时候,旁边的弟子们不乐意了,心里犯嘀咕,觉得佛偏心,叽叽喳喳吵起来:“我们抛家舍业,跟着师父吃苦受累这么多年,连个大法的影子都没摸着。这王爷就供了一顿饭,师父就把立地成佛的大法传给他,肯定是佛心不公。” 释迦牟尼见势不妙,赶紧跟众人解释:“你们都是显教的根基,王爷呢,是密教的根基,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,诸佛如来普度众生,那都是随机应变,可不是我偏心眼儿。”

佛说法渡人,那必须得看准时机、挑对地方、认清对象。法华会上,有五千人觉得这法不适合自己,拍拍屁股走人了,为啥?不是一路人呗。华严会上,百万听众听得如痴如醉,为啥?时机对了呗。所以说,世间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众生,那就得广开八万四千种法门,看起来眼花缭乱,其实一点都不乱。时机有早中晚、不同阶段的差别,所以佛讲法的时候,三转法轮、五时说教,听起来挺复杂,其实一点都不繁琐。想当年释迦牟尼渡人,没有固定套路,孔子教育学生,也是因材施教,没有标准答案,他们都是把天理和人事融会贯通,智慧和行动双管齐下。

6. 贪欲心

鬼谷先生还透露一招:“要是想听对方吐露心声,咱就先闭嘴沉默,把舞台让给他;想让对方打开话匣子,咱就收敛锋芒,别咄咄逼人;想让对方抬高姿态配合,咱就低调行事,以退为进;想从对方那儿捞点好处,咱就得先给点甜头,欲取先予;要是想摸清对方的真情实感,那就跟他比较比较,从对比中找破绽。” 人啊,都有点自私心,要是能巧妙利用这点,再加上好奇心作祟,去游说对方,那基本一忽悠一个准儿。战国策士们可没少用这招。所以古人又总结:“计谋这东西,公开用不如私下用,私下用不如勾结起来用,一旦勾结上,那可就无往不利。正常手段不如奇招,奇招一出,对手防不胜防,根本停不下来。所以游说君主的时候,得跟他讲奇闻轶事,勾起他的兴趣;游说臣子的时候,就得跟他谈点私密事儿,拉近关系。”

苏秦游说各国搞合纵联盟的时候,那是把合纵的好处吹得天花乱坠,坏处只字不提,为啥?因为他看准了合纵能给各国带来的巨大利益。张仪游说各国搞连横的时候呢,反其道而行之,把连横的危害说得有鼻子有眼,好处绝口不提,为啥?因为他深知对抗秦国的艰难。用利益诱惑,各国君主听得心花怒放,心悦诚服地加入合纵;用危害吓唬,各国君主虽然心里不情愿,可为了自保也只能加入连横,那是不得已而为之。总之,苏秦和张仪的合纵连横之术,说辞就跟变魔术似的,千变万化,但都紧紧抓住要害,这俩人可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。苏秦靠合纵,用利益诱惑六国,六国君主那是满心欢喜,死心塌地跟着他;张仪靠连横,用危害逼迫六国,六国君主虽然表面顺从,心里可都恨得牙痒痒。一个是联合起来对抗强暴,行的是正义之事,难度自然大;一个是帮着强暴欺负人,虽然容易,可招人恨。所以说,苏秦的游说难度高,张仪的相对容易。苏秦说到合纵的隐患时,就含糊其辞,谈到好处时,就大书特书,把效果渲染得杠杠的,也有让人惊掉下巴的地方。更重要的是,这俩人的本事都源自鬼谷子的《阴符》,那可是外交和兵略的顶级绝学,不管是说利还是说害,都能马到成功,这里面的精妙门道,咱们可千万不能小瞧。

咱们可得记住了,君子的忠言往往像苦药,不太好听,可小人的甜言蜜语就像裹着糖衣的炮弹,容易迷惑人心。所以,那些花言巧语,可比引诱鱼儿上钩的香饵、毒害羊群的苜蓿更危险,因为它看起来更甜蜜,让人不知不觉就上了当。

7. 说辞于无形

鬼谷子曰:“钩箝之语,其说辞也,乍同乍异。” 啥意思呢?揣摩其实只是说辞的一把 “入门钥匙”,虽说揣情摩意是展开说辞的先决条件,但离把这其中变化的精妙之处玩得转,可还差得远呢。游说的人,是要把自己的谋略巧妙地 “植入” 对方心里,还得让对方毫无察觉,这可不是顺着对方的意思去阿谀奉承。要是光知道奉承,那还要这劳什子说辞干啥?所以,说辞里头肯定藏着大学问、大门道。

8. 反面说服

游说别人的方法,就像一场 “兵法演练”,得正正反反、奇奇正正地来,把好处坏处摆出来 “过招”,仔细揣摩对方的心思情意,就跟钓鱼下饵似的,保准一钓一个准儿,没有不合拍的。苏秦游说的时候,用反面观点的时候可比正面还多,就像鬼谷子说的:“正常手段不如奇招。” 不过,他那些正面观点一亮出来,那可就是计谋的 “核心机密”,是他真正想达成的目的。

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,英雄豪杰、智谋之士跟雨后春笋似的,一茬接一茬往外冒。其中,诸葛亮在玩 “舌战” 这套谋略上,跟鬼谷子的高徒苏秦、张仪比起来,那也是不遑多让,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不信?咱来看实例,那可都是铁证。

实例:诸葛亮舌战群儒。鲁肃在馆驿里见着孔明,赶忙叮嘱:“一会儿见我家主公,千万千万别提曹操兵多。” 孔明微微一笑,胸有成竹地回道:“亮自会见机行事,绝不出错。” 鲁肃这才放心,领着孔明到了帐下。嚯,只见张昭、顾雍等一帮子二十来个文武官员,头戴高帽,身着华服,正襟危坐,那阵仗,气势十足。孔明挨个见礼,互相问了姓名,施完礼后,在客座落了座。张昭这帮人瞧孔明仪表堂堂、气宇不凡,心里就犯嘀咕,料定这人准是来当说客的,张昭率先发难,开口挑刺儿:“我张昭不过是江东一个没啥名气的小人物,早听闻先生您高卧隆中,还自比管仲、乐毅,真有这事儿?” 孔明不卑不亢,坦然应道:“这不过是亮平日里一点小小的自诩罢了。” 张昭一听,来劲了,接着追问:“最近听说刘豫州三次跑到草庐请先生出山,得了先生,如鱼得水一般,还想着要席卷荆、襄之地。可如今呢,这地儿一下子就归了曹操,不知先生您是咋想的?” 孔明心里门儿清,张昭可是孙权手下的头号谋士,不先把他 “怼” 得哑口无言,还咋能说服孙权?于是从容答道:“我看要拿下汉上这地儿,那是易如反掌。我主刘豫州心怀仁义,不忍心抢夺同宗的基业,所以才极力推辞。谁知道刘琮那小子,听信谗言,偷偷投降,这才让曹操嚣张起来。如今我主屯兵江夏,另有良策,可不是一般人能看透的。” 张昭哪肯罢休,步步紧逼:“照这么说,先生您这言行可不太一致啊。先生自比管仲、乐毅,管仲辅佐齐桓公,称霸诸侯,匡扶天下;乐毅扶持弱小的燕国,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,这俩可都是济世之才。先生您在草庐的时候,整天吟风弄月,抱膝闲坐,如今既然跟了刘豫州,就该为苍生谋福利、除祸害,剿灭乱贼。刘豫州没得到先生之前,还能在各地纵横驰骋,占下城池,可得了先生之后呢,人人都盼着能重振汉室、剿灭曹氏,结果呢,曹军一来,丢盔弃甲,望风而逃,上不能报答刘豫州、安抚百姓,下不能辅佐幼主守住疆土,又是弃新野、走樊城、败当阳、奔夏口,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。这么看来,刘豫州得了先生之后,反倒不如从前了,管仲、乐毅要是碰上这事儿,会这样吗?我这人说话直,您可别见怪。” 孔明听完,哑然失笑,侃侃而谈:“大鹏展翅高飞万里,它的志向哪是那些普通鸟儿能懂的?这就好比人得了重病,一开始得先用稀粥调养,配上温和的药慢慢服下,等身体脏腑调和,逐渐安稳了,才能用肉食滋补,下猛药根治,这样病根才能除尽,人才能康复。要是不等身体平和,就直接上猛药、吃大鱼大肉,还想保住性命,那可太难了。我主刘豫州,之前在汝南兵败,寄人篱下投靠刘表,兵力不过千人,将领也就关、张、赵云几个。这就像病情危重、衰弱到极点的时候。新野不过是个偏僻小县,人口稀少,粮食匮乏,刘豫州只是暂时借个地儿容身,难道还真打算一直待在那儿?当时盔甲兵器不齐全,城墙不坚固,军队没经过训练,粮食都撑不了几天…… 即便如此,博望坡一把火烧了曹军粮草,白河用水淹了敌军,把夏侯惇、曹仁那帮人吓得心惊胆战,要说管仲、乐毅用兵,也未必能比这更厉害。至于刘琮投降曹操,刘豫州事先根本不知情,而且又不忍心趁机抢夺同宗基业,这可是大仁大义之举。当阳兵败那次,刘豫州身边有几十万追随的百姓,扶老携幼跟着他,他不忍心抛下百姓,一天才走十里地,不着急赶往江陵,甘愿和百姓共患难,这同样是大仁大义。寡不敌众,胜负本就是兵家常事。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,可垓下一战不就成功了吗?这靠的不就是韩信的良谋?韩信跟随高祖多年,也不是每场仗都赢,毕竟国家大事、社稷安危,得靠主谋,可不像那些只会夸夸其谈、徒有虚名的人,坐那儿高谈阔论没人比得上,真到临场应变,啥本事都没有,只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!” 这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,一个字都蹦不出来。

座位上突然有个人大声问道:“如今曹公屯兵百万,将领上千,气势汹汹,眼看着就要平吞江夏,您怎么看?” 孔明一瞧,是虞翻。孔明淡定回应:“曹操收拢的不过是袁绍那帮乌合之众,还有刘表手下的散兵游勇,就算号称数百万,也没啥可怕的。” 虞翻一听,冷笑一声:“你们在当阳兵败,在夏口又无计可施,区区几个人跑来求救,还敢说不怕,这不是吹牛吗?” 孔明不慌不忙:“刘豫州率领几千仁义之师,怎么抗衡得了百万残暴之众?退守江夏,是为了等待时机。如今江东兵精粮足,又有长江天险,你们却想让主公屈膝投降,不顾天下人耻笑,照这么看,刘豫州才是真不怕曹操的人!” 虞翻被怼得说不出话来。

在座的又有人发问:“孔明您这是效仿苏秦、张仪,来游说东吴吧?” 孔明瞅了瞅,是步骘。孔明朝他一拱手:“步子山您把苏秦、张仪当成普通辩士,却不知他们也是豪杰。苏秦佩六国相印,张仪两次出任秦国相国,都有匡扶大国的谋略,可不是那种畏强凌弱、胆小怕事的人。诸位一听到曹操几句诈伪的言辞,就吓得要投降,还有脸笑话苏秦、张仪?” 步骘听了,满脸羞愧,默默无言。

突然,有人问:“孔明您觉得曹操是怎样一个人?” 孔明瞧了瞧,是薛综。孔明立刻回答:“曹操是汉贼,这还用问?” 薛综不以为然:“您这话可就错了。汉朝传承到现在,气数将尽。如今曹公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,人心归附。刘豫州看不清天时,非要跟他争,这不是以卵击石,能不败吗?” 孔明一听,脸色一沉,厉声斥责:“薛敬文你怎能说出这种无父无君的话?人生于天地之间,忠孝可是立身之本。你身为汉臣,见到有不臣之心的人,就该发誓一起讨伐,这才是为臣之道。如今曹操祖宗吃着汉朝俸禄,不想着报恩,反倒心怀篡逆,天下人都愤恨不已,你却拿什么天数为他开脱,真是无父无君!跟你这种人,没啥可说的,别再开口!” 薛综被骂得满面羞惭,答不上话。

座位上又有人应声问道:“曹操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,可好歹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人。刘豫州虽说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裔,却没啥证据能查证,明眼人一看,不过就是个织席贩履的小贩罢了,拿什么跟曹公抗衡?” 孔明一看,是陆绩。孔明笑着说:“你不就是袁术座前那个怀橘的陆郎吗?先坐好,听我一言。曹操既然是曹相国后人,就该世代为汉臣,如今却专权跋扈,欺君罔上,这不仅是目无君主,更是辱没祖宗,他既是汉室的乱臣,也是曹氏的逆子。刘豫州可是堂堂皇室后裔,当今皇帝按族谱赐爵,怎么就无可稽考了?再说高祖刘邦起身亭长,最后不也得了天下,织席贩履又怎么了?你这见识,浅薄得很,不配跟高士交谈!” 陆绩被说得哑口无言。

座位上又有一人冒出来说:“孔明您说的这些,都是强词夺理,根本不是正论,别再说了。请问孔明治的什么经典?” 孔明瞧了瞧,是严畯。孔明正色道:“只会寻章摘句,那是迂腐的书生,怎么能兴邦立业?看看古代的伊尹在莘野耕种、姜子牙在磻溪垂钓,张良、陈平这些人,还有邓禹、耿弇之辈,都有匡扶天下的大才,也没听说他们平生研读什么经典。难道要学那些书生,整天在笔砚之间,评头论足、舞文弄墨?” 严畯听了,低头丧气,答不上来。忽然又有个人大声嚷道:“您就爱说大话,未必真有实学,恐怕只会被儒者笑话。” 孔明看了看,是汝南程德枢。孔明回应道:“儒者有君子小人之分,君子儒者,忠君爱国,坚守正道,厌恶邪恶,力求恩泽惠及当代,英名流传后世;至于小人儒者,只会钻研些雕虫小技,埋头于笔墨文章,年轻时写诗作赋,到老了还在死啃经书,笔下虽能写出千言万语,胸中却拿不出一条计策,就像杨雄以文章闻名于世,最后却屈身侍奉王莽,落得个跳楼身亡的下场,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儒者,就算一天能写一万字,又有什么用?” 程德枢被说得无言以对。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,都惊得变了脸色。

这时,座位上的张温、骆统两人,还想发问刁难。忽然有个人从外面大步走进来,厉声说道:“孔明是当世奇才,诸位用唇舌为难他,这可不是待客之道。曹操大军压境,不想着退敌之策,光在这儿斗嘴,有什么用?” 众人一看,是零陵人黄盖,字公覆,现在是东吴的粮官。黄盖对孔明说:“我听说多言获利,不如默默无言,您为何不把金玉良言跟我主说一说,非要跟这些人辩论?” 孔明笑了笑:“诸君不了解时务,互相问难,我不能不答啊。”

于是,黄盖和鲁肃领着孔明往里走,走到中门,正好碰上诸葛瑾。孔明行礼问候,诸葛瑾问道:“贤弟既然到了江东,怎么不来见我?” 孔明答道:“弟既然追随刘豫州,理应先公后私。公事没办完,不敢顾念私情。还望兄长见谅。” 诸葛瑾点点头:“贤弟见过吴侯之后,就来叙旧。” 说完就走了。鲁肃又叮嘱:“刚才交代的,千万别出错。” 孔明点头答应。

众人引着孔明来到堂上,孙权降阶相迎,以礼相待。行完礼,孙权赐孔明座位,文武百官分两行站定。鲁肃站在孔明旁边,就等着看他怎么说。孔明转达完玄德的意思,偷偷瞧了瞧孙权,见他碧眼紫须,仪表堂堂。孔明心里暗自琢磨:“这人相貌不凡,只能激他,不能直说,等他发问,再相机行事。” 献茶完毕,孙权开口:“早就听鲁子敬夸赞足下的才能,今日有幸相见,还望不吝赐教。” 孔明谦逊道:“我不过有点小才,没什么学问,您有问题尽管问。” 孙权接着问:“足下最近在新野,辅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,想必深知曹军虚实?” 孔明如实回答:“刘豫州兵力微弱,将领稀少,再加上新野城小又没粮食,怎么能跟曹操长久对抗?” 孙权又问:“曹操一共有多少兵力?” 孔明说:“步兵、骑兵、水军,加起来超过一百多万。” 孙权怀疑:“不会是诈称吧?” 孔明肯定地说:“绝不是诈称,曹操在兖州就有青州军二十万,平定袁绍后,又收编五六十万,中原新招的兵有三四十万,如今又得了荆州的军队二三十万,这么算下来,不少于一百五十万,我说一百万,是怕吓到江东的将士。” 鲁肃在旁边,听得脸色大变,一个劲儿给孔明使眼色,孔明假装没看见。孙权继续问:“曹操部下的战将,还有多少?” 孔明回答:“足智多谋之士、能征惯战之将,岂止一两千人!” 孙权再问:“如今曹操平定了荆、楚,还有别的野心吗?” 孔明分析:“如今他沿江下寨,准备战船,不是想攻打江东,还能是想取哪儿?” 孙权皱着眉头:“如果他有吞并江东的意思,打还是不打,请足下帮我拿个主意。” 孔明顿了顿,说:“亮有一句话,只怕将军不肯听从。” 孙权急切地说:“愿闻其详。” 孔明缓缓道:“想当年天下大乱,所以将军在江东起兵,刘豫州在汉南招揽人马,与曹操争夺天下。如今曹操扫除诸多障碍,大局已定。近来又新破荆州,威震海内,就算有英雄豪杰,也没了用武之地,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儿,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。要是觉得凭借吴、越之地的兵力,无法与中原抗衡,不如趁早跟曹操断绝关系;要是觉得做不到,为何不听从众多谋士的建议,按兵束甲,向曹操称臣?” 孙权还没来得及回答,孔明又补了一句:“将军表面上打着服从曹操的旗号,心里却犹豫不决,事到如今还不果断,大祸临头就不远了。” 孙权反问:“照你这么说,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?” 孔明神色一凛,说:“昔日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,尚且坚守气节,不愿屈服,何况刘豫州身为汉室宗亲,英才仰慕,事情即便不成,也是天意,又怎能屈居人下?”

孙权这边听了孔明一席话,那脸色 “唰” 地一下就变了,跟翻书似的,一甩袖子,起身就往后堂走,那气场,把大伙都惊着了,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只能憋着笑,散了场。鲁肃急了,跑过去埋怨孔明:“先生啊,您咋能这么说话呢?多亏咱主公大度,没当场发作,您这话可太不给主公面子啦!” 孔明却仰头大笑:“咋这么小气呢?我这儿有破曹营的妙计,他不问我,我当然不说咯。” 鲁肃一听,眼睛一亮:“真有好主意?那我赶紧请主公来问问。” 孔明一摆手:“曹操那百万大军,在我眼里,就跟一群小蚂蚁似的!我只要动动手指,他们都得碎成渣渣!”

鲁肃听完,麻溜地进后堂找孙权,孙权还在气头上呢,瞅见鲁肃就说:“孔明太欺负人了!” 鲁肃赶忙劝:“我刚也这么说孔明了,可他倒好,还笑主公您小气。不过这破曹的法子,他不肯轻易说。主公您要不亲自去问问?” 孙权一听,脸上立马多云转晴:“原来孔明是有高招,故意拿话激我呢。我差点就误了大事。” 说着,就拉着鲁肃又回了前堂,恭恭敬敬地把孔明请回来,孙权还不好意思地赔不是:“刚才我冲动了,您可别往心里去啊!” 孔明也赶紧回礼:“是我言语不当,您多担待。” 孙权乐呵地拉着孔明就往后堂走,好酒好菜摆上。

几轮酒过三巡,孙权开了口:“曹操这辈子,最恨的就是吕布、袁绍、袁术、刘备和我。如今那些家伙都歇菜了,就剩刘备和我还在这儿撑着。我可不能眼巴巴看着东吴的地盘,被别人拿捏。我主意已定,除了刘备,没人能挡住曹操;可他刚吃了败仗,还能顶得住这压力不?” 孔明不慌不忙,抿了口酒:“刘备虽说刚打了败仗,可关云长手里还攥着一万精兵呢,刘琦在江夏的人马,也不少于一万。曹操那群人,大老远跑过来,累得够呛,还被刘备的轻骑兵追着跑,一天一夜能赶三百里路,这就是俗话说的‘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’。再加上北方那帮人,玩不转水战,荆州那些归附曹操的,都是被逼无奈,心不甘情不愿的。将军您要是能跟刘备联手,灭曹操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。曹操一败,肯定得往北边跑,到时候荆州、东吴的势力就壮大了,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不就成了嘛!成与败,可就在这一念之间,将军您拿主意吧。” 孙权听得眉飞色舞,一拍大腿:“先生这话,让我茅塞顿开啊!我主意已定,没二话了。今儿个就商量起兵,一块儿把曹操收拾了!” 说完,就让鲁肃把这意思跟文武百官传达传达,又客客气气地把孔明送到馆驿休息。

9. 守密与慎言

那些能说会道的人,一不小心就容易惹祸上身,从古至今,想要明哲保身,可得管住嘴。鬼谷子老爷子在这事儿上,那是相当重视,一直强调要守口如瓶、谨言慎行。他老人家说:“人在圈子里,却把内部的事儿往外捅,那肯定得被疏远;人在圈子外,还唠些掏心窝子的话,那就危险咯。别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,硬塞给人家;也别拿别人不知道的事儿,跑去教育人家。别人有喜好,顺着点;别人有忌讳,躲远点,这就叫暗地里使劲,明面上收获。”

实例:魏惠王,一国之君呐。早先,有个叫公孙鞅的,是卫国的旁支子孙,痴迷刑名之学,跟着魏国国相国公叔座混。公叔座心里门儿清,这小子有能耐,就是还没来得及推荐。等到公叔座病重,急火火地跟魏惠王说:“大王啊,举国上下,您得听这公孙鞅的。” 魏惠王没吭声。公叔座又补了句:“大王要是不用他,那就杀了,别让他跑出魏国。” 回头公叔座又跟公孙鞅交底:“我先顾着国家,再顾私情,你赶紧跑路吧。” 公孙鞅却淡定一笑:“大王要是不听您用我的建议,又怎会听您杀我的话呢?” 果不其然,魏惠王压根没当回事儿。后来商鞅跑到秦国,秦国一路开挂,有了吞并六国的势头。这么一看,魏惠王不识货啊!再说了,公孙鞅、张仪都是魏国人,魏国留不住,这跟秦国一比,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