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优读书
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

寻找能够免费阅读艺之神小说的平台

如果你喜欢阅读古言脑洞小说,那么一定不能错过艺之神。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大道三千智取奇异创作,以宫束班民间艺人为主角,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。小说情节紧凑、人物形象鲜明,让读者们沉浸其中,难以自拔。目前,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4章,123661字,快来一探究竟吧!主要讲述了:宫束班鼎事记:颛顼年间那场笑劈柴的造鼎闹剧宗门藏经阁的竹卷里,总藏着些正经史料外的边角趣闻。就说那本泛黄的《朴工杂记》,前半卷还端端正正记着宫束班在颛顼帝时期“以陶承道,以石载德”的正经事迹,后半卷却…

寻找能够免费阅读艺之神小说的平台

《艺之神》精彩章节试读

宫束班鼎事记:颛顼年间那场笑劈柴的造鼎闹剧

宗门藏经阁的竹卷里,总藏着些正经史料外的边角趣闻。就说那本泛黄的《朴工杂记》,前半卷还端端正正记着宫束班在颛顼帝时期“以陶承道,以石载德”的正经事迹,后半卷却突然画风一转,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:“帝令造鼎,群憨乱舞,三日笑倒八人,裂陶十七,余者皆捧腹不能起——此乃宫束班第一笑谈也。”

今日便翻出这段往事,讲讲那群被墨老管得严严实实的工匠,是如何在造鼎这件大事上,把颛顼帝的朝堂差点变成笑场的。

帝命降,憨货们的“鼎”力狂想

那日颛顼帝在濮水之畔见了宫束班的陶器,龙颜大悦,转头就给墨老派了个新活:“朕欲制一鼎,祭天地,镇四方。汝宫束班,可敢接?”

墨老当场拍着胸脯应了,回来就召集三十多个弟子,蹲在工坊前的空地上开动员会。他手里举着根烧焦的木棍,在泥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圈:“帝要的鼎,得比咱平常做的陶鼎大十倍,三足两耳,庄重!威严!”

话音刚落,石陀就蹲不住了。这小子刚学会轮制陶器,正得意着呢,当即蹦起来:“班主!十倍算啥?我给它整个十二足!三足镇东,三足镇西……”说着还张开双臂比划,结果没站稳,“咚”一声摔进旁边的泥坑里,溅了满脸泥,活像个刚出土的陶俑。

众人先是一愣,随即爆发出哄笑。墨老气得用木棍敲了敲石陀的脑袋:“镇你个大头鬼!三足为稳,自古定数,多一只都不稳!”石陀抹了把脸,还不服气:“那我在足上刻花纹!刻只野猪,再刻只兔子……”

“刻刻刻,就知道刻!”墨老没好气道,“这是祭天的鼎,要肃穆!肃穆懂吗?”他一边说一边板起脸,试图摆出威严的样子,可嘴角却没忍住,微微抽了抽——谁让石陀满脸泥污,还瞪着俩大眼睛较真呢?

这还只是开始。接下来讨论鼎的大小,更成了一场闹剧。有个叫木禾的弟子,平时负责做木工具,脑子一根筋,非要按“帝高九尺”来算:“鼎得比帝还高,才显得尊敬!”另一个叫陶叶的女弟子反驳:“那咋抬?得二十个人抬着走,祭天的时候还没到地方,人先累垮了!”

两人争得面红耳赤,差点动起手来。最后还是墨老拍板:“高一丈,腹径八尺,够大了。”可木禾不依,偷偷找了根长绳,跑到部落里最高的那棵柏树下量了量,回来哭丧着脸说:“班主,一丈高的鼎,比柏树还高,窑里烧不下啊!”

众人又笑倒一片。墨老捂着额头,心想这群憨货,怕是把造鼎当成搭窝棚了。

取土记:从“泥巴大战”到“舌尝百味”

造鼎的第一步是取土。墨老特意强调:“此鼎关乎祭祀,土必取濮水之阳,三尺之下的‘胶泥’,无砂无石,细腻如脂。”

石陀自告奋勇带队,领着五个弟子去了濮水畔。到了地方,他学着墨老的样子,蹲下来捻土,可没捻两下就不耐烦了,抓起一把土就往陶叶身上扔:“你看这土,多细!”陶叶哪肯吃亏,抓起一把泥就回扔过去:“细个屁,里面有小石子!”

一来二去,好好的取土变成了泥巴大战。等墨老闻讯赶来,六个弟子已经滚成了泥人,你追我赶,在河滩上闹得欢,旁边还堆着几堆“候选土”,混杂着草根、石子,甚至还有半条小鱼——估计是石陀挖土时从泥里翻出来的。

“胡闹!”墨老气得吹胡子瞪眼,可看到石陀举着一条小鱼,傻乎乎地问“这鱼算不算土的一部分”时,又忍不住笑了。他让众人把混了杂物的土倒掉,重新教他们辨土:“捻之无粒,握之成团,摔之不散,方为好土。”

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“尝土”环节。墨老说,好的陶土微甘,若带苦味,烧出来易裂。石陀第一个尝,刚把土放进嘴里,就“呸呸呸”吐出来,一脸苦相:“跟黄连似的!”接着木禾尝,尝完皱着眉:“有点涩,像没熟的果子。”

轮到陶叶,她小心翼翼地捻了一点土,抿了抿,说:“这个有点甜。”众人赶紧围过去,你一点我一点地尝,跟抢什么宝贝似的。结果有个叫石夯的弟子,急着表现,抓起一大把土就塞进嘴里,嚼得满脸通红,最后憋得说不出话,直摆手——原来他拿错了,抓了一把带着河沙的土。

墨老又气又笑,用木棍敲了敲石夯的背:“让你尝,没让你吃土块!憨货!”

塑形时:歪瓜裂枣与“抽象派”鼎耳

土备好,开始塑形。墨老定了规矩:先做个小泥模,定好比例再放大。可这群憨货,个个都想“创新”。

石陀做的第一个鼎模,三足倒是三足,可一个长一个短一个歪,活像个三条腿的瘸子。他还得意地举起来:“你看,这样站着稳!”结果手一松,“啪”一声摔在地上,三足全断了,引得众人又是一阵笑。

木禾更绝,非要给鼎耳搞“艺术创作”。别人做的鼎耳是对称的弧形,他偏要做成两个三角形,还说:“这样像山,有气势!”结果陶叶拿起来一看,笑得直不起腰:“你这哪是鼎耳,分明是两只小三角旗,插在上面要打仗啊?”

最让人头疼的是鼎腹。墨老要求圆润饱满,象征“天地圆满”。可石夯手笨,做着做着就歪了,一边鼓一边瘪,活像个被人打了一拳的肚子。他急得满头大汗,用手使劲拍,越拍越歪,最后那鼎腹变成了个不规则的椭圆形,墨老看了都忍不住吐槽:“你这是做鼎还是做怪胎?”

为了把鼎腹做圆,众人想了个馊主意:围着鼎模转圈,每人负责拍一边。结果你拍重了,他拍轻了,最后鼎腹被拍得坑坑洼洼,像个长满疙瘩的南瓜。石陀看了,还一本正经地说:“这样好,防滑!”

更可笑的是给鼎刻纹饰。墨老说简单刻些云纹就行,庄重。石陀却偷偷在鼎腹上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鸟,还得意地说:“这是神鸟,能保佑鼎烧不坏。”结果刻得太深,烧制时那地方直接裂了个洞,活像神鸟啄了个窟窿飞了。

烧窑夜:烟火里的“惊魂”与笑料

终于到了烧窑这天。墨老特意选了个吉日,还杀了只鸡祭祀窑神。可这群憨货,没等墨老发话,就急着往窑里塞柴火。

石陀负责鼓风,他嫌皮囊太小,跑去找了个大羊皮袋,使劲吹。结果用力过猛,“嘭”一声,羊皮袋破了个洞,风没鼓进去,倒把他自己吹得后退了几步,一屁股坐在地上,引得众人哈哈大笑。

烧到半夜,窑温上来了,烟火缭绕。木禾负责看火,墨老嘱咐他“烟青则火旺,烟淡则温足”。可木禾看着看着就走神了,盯着烟圈发呆,嘴里还念叨:“这烟像条龙……又像条蛇……”

突然,石陀喊了一声:“烟变黑了!”众人赶紧跑过去看,果然,窑里冒出的烟又黑又浓。墨老心里一紧,赶紧打开窑门查看——原来是石夯加柴火时,把一堆没干的茅草塞了进去,烟是大了,可温度根本不够。

“你加的是柴火还是水草?”墨老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。石夯低着头,小声说:“我看它干了……谁知道里面还有水……”

折腾到后半夜,温度总算够了。众人守在窑边,又冷又困,却没人敢睡。石陀困得直点头,脑袋一下下磕在旁边的陶瓮上,“咚、咚、咚”的,像在敲鼓。陶叶看他实在困,就推了推他:“别磕了,再磕陶瓮都要被你磕裂了。”石陀迷迷糊糊地睁开眼,嘟囔了一句:“没磕……我在给鼎伴奏呢……”

第二天开窑,众人满怀期待地打开窑门,结果一看,集体沉默了——一窑的鼎模,不是歪了就是裂了,还有一个鼎耳直接烧没了,剩下一个孤零零的,活像个独耳怪。

石陀捡起那个独耳鼎,还自我安慰:“没事,少一个耳,省得对称了。”结果刚说完,那仅剩的一个鼎耳也“咔嚓”一声断了。

墨老看着满地的“残次品”,再看看这群憨货或沮丧或强装镇定的脸,突然“噗嗤”一声笑了出来。接着,众人也跟着笑,从开始的小声笑,到后来的捧腹大笑,笑得眼泪都出来了,连旁边路过的部落族人都被感染了,问:“你们烧出啥宝贝了,这么开心?”

帝亲临:哭笑不得的“成果展示”

颛顼帝听说宫束班在造鼎,特意抽时间来看。墨老赶紧把那些稍微像样点的鼎模摆出来,心里直打鼓。

帝走到石陀做的那个“瘸腿鼎”前,皱了皱眉:“此鼎何以三足不一?”石陀赶紧解释:“回帝,这样显得有个性!”帝愣了一下,没忍住,嘴角微微上扬。

走到木禾做的“三角耳鼎”前,帝又问:“此耳为何呈三角?”木禾硬着头皮答:“象征山之稳固。”帝拿起鼎模看了看,突然笑出声:“朕看倒像两只小兽,正张着嘴要吃东西呢。”

最让帝哭笑不得的是石夯做的那个“歪肚子鼎”。帝摸了摸鼎腹上的坑洼,问:“此乃何纹?”石夯脸一红,小声说:“是……是不小心拍出来的……”

墨老赶紧跪下请罪:“帝,弟子们愚钝,让您见笑了。”

谁知帝却扶起墨老,朗声笑道:“无妨。朕要的是鼎,更是这份用心。虽形态各异,却可见其诚。”他指着那些歪瓜裂枣的鼎模,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你看他们,虽笨,却肯琢磨;虽笑,却不气馁。这般憨劲,才是工匠的本色。”

说完,帝还拿起石陀那个断了耳的鼎模:“这个好,虽有残缺,却有生气。就按这个思路来,朕等着你们的成品。”

众人一听,顿时来了劲。石陀一拍胸脯:“帝放心,我们肯定做出个像样的!”结果一激动,又没站稳,差点把旁边的鼎模撞倒,引得帝和大臣们又是一阵笑。

后来,宫束班这群憨货,用了三个月时间,终于烧出了一口像样的大鼎。虽不如后世青铜鼎那般精美,却三足稳立,双耳对称,鼎腹圆润,透着一股朴拙的厚重。

颛顼帝见了,十分满意,命人将鼎置于祭坛之上。而那些曾经被嘲笑的歪瓜裂枣的鼎模,墨老却没扔,而是把它们埋在了工坊旁,说:“这些虽不成器,却是用心做的,得留着,让后人知道,咱宫束班的手艺,是从笑料里一点点磨出来的。”

藏经阁的竹卷读到这里,总会让人会心一笑。原来那些流传千古的工艺,最初也藏着这般笨拙的可爱;原来那些被称为“憨货”的工匠,他们的较真与执着,早已在笑声里,埋下了“匠心”的种子。

或许,所谓“朴工”,从来都不是指完美无缺的技艺,而是那份不怕犯错、不怕被笑,却始终用心去做的“憨劲”吧。

小说《艺之神》试读结束!

微信阅读

相关推荐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