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优读书
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
完结版《逆光九月》在线免费阅读

逆光九月

作者:山月空闲

字数:108036字

2025-08-19 08:03:05 完结

简介

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《逆光九月》,是一本十分耐读的青春甜宠作品,围绕着主角林未沈砚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,作者是山月空闲。《逆光九月》小说完结,作者目前已经写了108036字。

逆光九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颁奖典礼结束后,他们带着小苯酚去了中科院化学所。分子模型展厅里,巨大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各种化合物的立体模型,甲烷像个憨厚的小四面体,苯环是优雅的六边形,而最显眼的位置,放着一个透明的离子液体模型,旁边的铭牌上写着“我国自主研发的绿色催化剂”。

“妈妈你看!”小苯酚指着模型,突然拽住讲解员的衣角,“这和爸爸实验室里的一样!”

讲解员笑着蹲下身:“小朋友真厉害,这就是你爸爸妈妈发明的哦,它能让很多东西变得更干净、更环保。”

小苯酚的眼睛瞪得圆圆的,突然抱住林未的腿:“妈妈,我也要做催化剂!让天空不冒烟,让小草不生病!”

林未蹲下来,看着女儿沾了点巧克力渍的脸颊,想起自己当年在江城职院第一次成功合成乙酸乙酯时,也是这样雀跃又认真。原来最好的教育从不是说教,而是让孩子亲眼看见,父母为热爱奔跑的模样,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教材。

博士毕业十周年那天,林未和沈砚回了趟江城职院。秋日的阳光穿过香樟树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当年的实验室已经翻新成现代化的实训中心,墙上挂着几排照片,其中一张是他们团队的合影,下面标注着“专升本优秀校友,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”。

王老师头发全白了,拄着拐杖来校门口接他们,握着林未的手不肯放:“还记得你第一次点酒精灯吗?手抖得像筛糠,酒精撒了半试管,我还说你‘不像做实验的料’。”老人笑着擦了擦眼角,“后来看你天天泡在自习室,才知道这孩子眼里有光,不是来混日子的。”

他们在当年的自习室里坐了很久,木质课桌上还留着淡淡的刻痕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桌上,和某个清晨的记忆重叠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笔记本上写“专升本复习计划”,旁边摊开的《有机化学》课本,正是林未当年用过的版本,封面的边角已经磨卷。

“学长学姐!”男生认出了他们,慌忙站起身,手里的笔都差点掉在地上,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敬佩,“我……我也想考省大的化学系,你们的故事,老师在课上讲了好多遍。”

沈砚从包里掏出一本《离子液体合成手册》,扉页上签了他和林未的名字,递给男生:“遇到难题别钻牛角尖,多查文献,多动手试。我们在省大等你。”

男生接过书,指尖都在发抖,像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接力棒。阳光落在他年轻的脸上,眼里的光和当年的林未如出一辙。

回去的路上,小苯酚趴在车窗上,看着掠过的香樟树问:“爸爸妈妈,你们以前在这里做什么呀?”

林未指着窗外的公告栏,那里还贴着泛黄的省赛获奖名单,她的名字在列:“妈妈当年在这里,学会了怎么让‘不可能’变成‘可能’。”她顿了顿,转头看向沈砚,握住他的手,掌心的温度和当年在高铁上,他给她盖外套时一样暖,“也在这里,遇到了爸爸。”

沈砚笑着握紧她的手,车窗外,江城的蝉鸣正盛,此起彼伏的叫声像一首关于开始的歌,循环往复,生生不息。

那年冬天,沈砚的父亲安详地走了。临终前,老人握着林未和沈砚的手,枯瘦的手指指向床头柜上的银匠工具:“那对……给念念的长命锁……还没打完……苯环的边……要磨得再圆些……”

林未把那套工具带回了实验室,放在陈列柜最显眼的位置。旁边是沈叔叔年轻时的银匠证书,红绸封面已经褪色,却和他们的博士学位证、国家技术发明奖证书并排摆放,一样郑重。小苯酚每天放学后都来实验室,搬个小板凳坐在陈列柜前,学着爷爷的样子摆弄那些小锤子、小刻刀,奶声奶气地说:“要给爸爸妈妈打永远不生锈的戒指。”

春节前夕,林未收到一封来自江城职院的信。信封上的字迹娟秀,邮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图案。写信的是当年那个红着脸,接过她笔记本的学妹,如今已是某985高校的化学系副教授。

“学姐,我现在也带学生了,总跟他们讲你的故事。”信里说,“每次看到学生因为出身或学历自卑,我就给他们看你当年的笔记,告诉他们起点从来不是终点。去年我们团队的‘生物质转化’项目拿了教育部的奖,领奖时我总想起你说的‘热爱能填平所有鸿沟’。”

信封里还夹着一张照片,是学妹和她的学生们在实验室的合影。背景里的公告栏上,贴着一张有些褪色的海报,是林未当年在江城职院做的演讲,标题依稀可见:“试管里的光,能照亮任何地方”。

林未把信和照片放进那个旧木盒里。盒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:父亲专科时的实验报告,王老师的评语从“需改进”到“有进步”,最后一页写着“热爱能填平所有鸿沟”;张琪当年的道歉信,泛黄的纸条上折痕依旧清晰;小苯酚画的第一张分子结构,用蜡笔涂得五颜六色……这些物件像一段不断生长的时光,记录着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。

开春后,实验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——江城职院的师生代表团。三十多个学生排着队,好奇地打量着秸秆预处理设备,当林未演示完“农废变塑料”的全过程时,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突然红了眼眶。

“学姐,我以前总觉得,专科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,”女生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今天才明白,是我自己给自己设了限,不肯相信努力能改变什么。”

“别让任何标签定义你,”林未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,像当年王老师对她那样,“就像我们用的秸秆,在有些人眼里是废料,在我们手里,就能变成守护土地的宝贝。你们也一样,关键是找到自己的‘催化剂’——那份能让你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热爱。”

小苯酚突然从沈砚身后跑过来,举起手里的画纸:“这是我画的‘未来工厂’!”画上的烟囱冒着彩虹色的烟,反应釜长着翅膀,田埂上的秸秆会自己跳进传送带,最后变成会笑的饭盒、会开花的塑料袋,像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。

师生们看着画,突然爆发出热烈的笑声,那些原本紧绷的脸庞,渐渐舒展成充满希望的模样。林未望着女儿的画,望着那些眼里重新燃起光的学生,忽然明白,所谓教育,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敢做梦,敢追梦,敢相信梦能成真;所谓传承,就是让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接力的手,让每一颗星火都能遇见燎原的风。

那天晚上,林未在新的笔记本上,画下四只交叠的手——沈砚父亲的手握着银匠工具,布满老茧却温暖;她和沈砚的手握着试管,指尖沾着试剂的痕迹;小苯酚的手握着画笔,稚嫩却有力。背景是连绵的麦田,金色的波浪里立着实验室的灯塔,灯光与星光交融,汇成一片璀璨的河。

下面写着:

“从银匠铺到实验室,从秸秆到星辰,最好的传承,是让热爱永不终止。”

窗外的月光落在纸上,像撒了层细碎的银粉,照亮了那句未完的话,也照亮了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。林未知道,这场关于热爱与坚持的反应,永远不会结束。因为总有新的原料加入,总有新的催化剂诞生,总有新的生命,带着星火,走向更远的远方。

就像那些曾经微弱的光,终于在时光里,连成了照亮未来的银河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