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优读书
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

第2章

周六清晨的市图书馆,玻璃幕墙外还蒙着层薄雾。林未站在台阶上呵出白气,看它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,手里紧紧攥着那本记满笔记的《分析化学》——这是她第一次和沈砚单独出来,心跳像揣了只小兔子,比当年高考进考场时还要慌。

“来了。” 沈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他穿着件深灰色的羽绒服,背着黑色双肩包,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有些乱,手里却稳稳提着一个保温袋,“我妈煮的茶叶蛋,给你带了两个。”

林未接过保温袋,指尖触到温热的蛋壳,心里的慌乱突然就定了。她想起小时候,每次要去参加作文比赛,母亲也会在她书包里塞两个茶叶蛋,说“吃了能考第一”。

图书馆的自习区在三楼。他们找到靠窗的位置坐下时,管理员刚打开中央空调,暖风呼呼地吹出来,带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。沈砚从包里掏出一摞期刊,最上面的《化学进展》封面上,印着绿色的催化反应装置图,正是他说的“绿色催化”专题。

“你看这篇。” 他翻开其中一页,指着一篇关于“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应用”的论文,“里面提到的无溶剂反应,比传统方法产率高30%,还能减少废液排放,和你上次实验报告里写的‘环保合成思路’很像。”

林未凑过去看,字里行间的专业术语让她有点发懵——论文里的“核磁共振氢谱数据”“质谱分析结果”,都是她只在课本里见过的名词。沈砚似乎看出了她的窘迫,拿起笔在旁边写下注释:“这里的‘δ值’可以理解为物质的‘化学指纹’,不同结构的分子,指纹不同。”

他的比喻总能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。林未想起高中时读《史记》,遇到生僻的官职名称,老师会说“就像现在的部长、局长”,而沈砚就像她的“化学翻译官”,把那些冰冷的符号和公式,都变成了她能懂的语言。

“这部分看不懂的话,” 沈砚把自己的笔记本推过来,“我整理了基础概念,你可以先看这个。”

笔记本的封面上印着化学元素周期表,里面是他手写的“波谱分析入门”,从“红外光谱怎么看官能团”到“质谱图如何找分子离子峰”,每一页都画着示意图,像本量身定做的教材。林未翻到最后一页,发现角落里画着个小小的烧杯,里面插着朵简笔画的向日葵,笔锋很轻,像是随手画的。

“这是……” 她指着向日葵,心跳又开始加速。

“随手画的。” 沈砚的耳尖红了,慌忙低下头翻期刊,“你上次说喜欢向日葵,说它总朝着光。”

林未愣住了。那是上个月实验课上,她看着窗外的向日葵发呆时随口说的,当时他正低头记录数据,她还以为他没听见。原来,他把她的每一句话都记在了心里。

上午十点,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,在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。林未终于看懂了那篇论文的核心思路,兴奋地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:“如果把乙酸乙酯合成实验里的浓硫酸催化剂,换成论文里的离子液体,是不是就能减少酸废液了?”

沈砚看着她的草稿,眼睛亮了亮:“这个想法可行。下周的开放实验课,我们可以申请试试。”

他说“我们”的时候,语气自然得像在说“今天天气不错”,林未的心里却像被阳光晒化的糖,甜丝丝的。她突然意识到,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她不再害怕那些复杂的实验,不再觉得化学是座难以逾越的山——因为她知道,身边有个人会陪她一起爬。

中午去吃馄饨时,小店的玻璃窗上凝着层白雾。老板端来两碗虾仁馄饨,汤里飘着翠绿的葱花,热气模糊了两人的眉眼。

“期末成绩快出来了。” 林未舀起一个馄饨,吹了吹说,“王老师说,这次要是能进前十五,就能获得‘校级学习进步奖’。” 她的声音有点小,带着点不确定——班里有三十多个人,大多是理科出身,她没把握能挤进去。

沈砚放下勺子,认真地看着她:“你肯定能行。” 他顿了顿,说出的话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,“这学期你的《基础化学》小测进步了34分,实验报告连续三次拿优,连最头疼的‘物质的量计算’,上次小测也只错了一道题。”

他竟然连她每次的分数都记得清清楚楚。林未的眼眶有点发热,慌忙低下头喝汤,馄饨的鲜香混着热汤滑进喉咙,暖得让她想落泪。这半年来,她听了太多“文科生不行”的嘲讽,第一次有人这样认真地细数她的进步,把她的每一点努力都看在眼里。

下午回到图书馆,林未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《文科生与理科思维差异》。她翻开书,看到里面写着“文科生擅长关联记忆和抽象理解,若能转化为优势,在需要系统归纳的学科中反而能出奇制胜”,突然想起沈砚曾说“你背历史年表的方法,其实可以用来记元素周期律”。

原来,她的“文科生思维”不是缺点。就像她能把零散的历史事件串联成时间轴,现在也能把化学公式按“反应类型”分类记忆;就像她能从诗词里读出作者的心境,现在也能从实验数据里看出反应的“脾气”。

闭馆时,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。他们并肩走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上,影子被拉得很长,几乎要连在一起。

“下周开放实验课,我去申请试剂。” 沈砚突然说,“离子液体可能要去化学试剂站买,我知道哪里有卖。”

林未点点头,突然想起什么,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递给他:“这个给你。” 那是她用文科生的方式整理的“化学史笔记”,从“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周期律”到“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”,每一页都画着小小的插画。

沈砚接过本子,翻到扉页时停住了。那里写着一行字:“每个公式背后,都藏着科学家的故事。” 是林未的笔迹,娟秀又坚定。

“谢谢。” 他把本子小心地放进书包,像是捧着什么珍贵的东西。

分开时,林未站在公交站台,看着沈砚的背影消失在街角,突然觉得心里很满。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《分析化学》,扉页上那个仰着头看滴定管的小人,仿佛正对着她笑。

一周后的期末成绩公布日,林未是被张琪的声音惊醒的。

“林未!你快看班级群!” 张琪站在宿舍门口,手里举着手机,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,“你……你考了全班第八!还得了‘学习进步奖’!”

林未猛地从床上坐起来,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。班级成绩表的第八行,赫然写着“林未”两个字,后面跟着各科分数——《基础化学》82,《分析化学》79,《实验操作》91,总排名比入学时前进了二十七名。

群里炸开了锅。

“卧槽?林未第八?我没看错吧?”

“她不是文科生吗?怎么把我甩在后面了?”

“上次实验报告拿优我就觉得不对劲,这进步也太猛了……”

林未的心跳得飞快,指尖在“校级学习进步奖”几个字上反复摩挲。这时,手机震了一下,是沈砚发来的消息:“恭喜。图书馆见,给你带了奖品。”

她跑到图书馆时,沈砚正站在那排“绿色催化”期刊前,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瓶,里面装着淡黄色的液体,标签上写着“1-丁基-3-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”——正是那篇论文里提到的离子液体。

“这是……” 林未的眼睛亮了。

“托化学试剂站的朋友订的。” 沈砚把瓶子递给她,语气里带着笑意,“开放实验课的材料,我们可以开始准备了。”

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瓶子上,淡黄色的液体泛着温柔的光,像装着一片小小的星空。林未突然想起半年前那个手足无措的自己,站在实验室里连试管都不敢碰,而现在,她不仅能看懂专业论文,还能和别人一起设计实验了。

“谢谢。” 她抬起头,看着沈砚的眼睛,认真地说,“不是谢你送的试剂,是谢你……让我觉得,我也能做到。”

沈砚的目光很软,像融化的雪水,里面映着她的影子。他没说话,只是从包里掏出那本“化学史笔记”,翻开她画居里夫人的那页,在旁边写了一行字:

“所有的光芒,都源于最初的一点星火。”

林未看着那句话,突然明白,所谓的逆袭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。它是凌晨五点的路灯下,一遍遍抄写的元素周期表;是实验台旁,被摔碎又重新粘好的容量瓶;是图书馆的晨光里,两个人并肩看过的每一页书。

她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,画下两个举着烧杯的小人,背景是市图书馆的玻璃幕墙,晨光正从东方涌出来,把天空染成了金色。下面写着:

“第八名不是终点。”

窗外的玉兰花已经抽出了嫩芽,春天,正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